全本小说网
首页 > 科幻 > 明末风暴 > 六三七、一纸宣文海内惊(一)

六三七、一纸宣文海内惊(一)

目录

  在多尔衮摄政掌权的这些年里,多铎一直是他的左膀右臂。

  如果多尔衮已经篡位,那么多铎必然会面临着他的猜忌,但迫于不同派系之间的力量平衡,多尔衮仍然拥立福临,这种情形下,多尔衮最猜忌的还是那些年长的兄、侄们,对于这个年纪比自己小又一母同胎的兄弟,则是相当信任。

  所以他率大军入关,将别的旗主、亲王、贝勒都带走,却留下多铎等守护辽东。

  “只是这事么?”俞国振听得多铎进犯山海关时,眼睛都没有上一下,仍然面色和熙,毫无风雨。

  宋献策在旁边见了,忍不住赞了一句:“泰山崩于面前而不改,统帅气度,绝非常人所能及。”

  俞国振哈哈笑了起来:“宋先生,你这就是在捧我了,你听得这消息时,想必也是毫不在意吧。”

  宋献策有些尴尬地笑了笑,他确实是在捧俞国振。

  人的性格一但形成,即使努力去改,也总是难免会有原形毕之时。象宋献策,他的格局器量其实并不是很大,随着俞国振威深权重益明显,他对俞国振的态度也越来越谦恭,到现在,甚至已经有些吹捧马的嫌疑了。

  俞国振方才的话,就是对他的一种点醒。

  直到现在,俞国振对于自己仍然保持着非常清醒的头脑。他确实做了许多事,取得了许多成就,但这些都是在他有着几百年超前眼光下做成的。即使将闯贼与建虏这两个华夏遭遇数百年沉沦苦难的大祸端处置干净,对他来说,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华夏尚未统一,故土尚未光复,更重要的是。华夏肌体深处的寄生虫。还没有得到一次真正的清除。

  “多铎手中有多少兵?六万?八万?或者十万?”俞国振有些轻蔑地哼了一声:“其中真正的建虏有多少?一万?两万,或者三万?再其中真正有战斗经验的壮勇又有多少?”

  多尔衮此次南征,建虏尽遣精锐。多铎手中的不过是些杂七杂八的兵员,其中有不少甚至才十二三岁的少年。俞国振判断,多铎是在得知山海关失守之后。便意识到多尔衮会面临的局面,因此仓促间集兵来攻山海关,与其说他是想要破关,还不如说他是想要给华夏军施加压力,迫使华夏军放松对多尔衮的追袭,让多尔衮有机会绕道逃出关外。

  只不过他的如意算盘打得虽响,速度却慢了些,多尔衮尸骨已寒,消息已经布天下。用不了多久,多铎就也会知道了。

  想到这,俞国振稍有些后悔。若是着多尔衮死亡的消息不报。多铎必然会被在山海关外,这个时候连番做战的华夏军不用休整。咬牙再坚持几,直接将多铎部消灭掉。那么他甚至可以赶在年底之前,便将沈纳入囊中,将建虏赶到黑水以北去!

  不过想想,如今辽东已经进入冰天雪地的冬季,虽然他做了充足的准备,可大雪状态下无论是行军还是打仗都极不容易,倒不如暂缓一缓。

  建虏便是北逃又如何,在工业化的滚滚车轮面前,白山黑水都不是阻碍,更重要的是,有建虏这个宿敌在,华夏向北收复疆土就更有动力。

  “去耽罗吧,接下来半年,该想着如何处置金陵小朝廷与牛金星、刘宗和张献忠了。”俞国振又道。

  “呃,还有一事,多尔衮的尸骸送过来了。”俞国振的轻松也感染了那位传信的通信员,他稍稍一愣,缓缓说道。

  “活人都不在乎,何况死人?验明正身后把他埋了,和…嗯,和李自成葬在一起,建一座坟墓,可供后人警惕。坟墓之名随便取个吧,总之让人警醒,为祸华夏者必不得善终…”

  俞国振待完这一句,便真的起步而行,再也不管这边了。

  他从济南乘列车至青岛口,再从青岛口乘船到耽罗,对于他来说,这一年的北方大战已经结束了。

  对于崇祯来说,却不是如此。

  耽罗岛对于华夏军来说,是目前最重要的牧场,华夏军在这里一共放牧着五万匹军马,这里也是龙骑兵的基地。但是因为大战的缘故,龙骑兵被调走,基地里剩余的只有百十号人,马匹也只余下一万多匹。崇祯站在高台之上,看着空的马场,不由得摇了摇头。

  “皇爷,这里风大,咱们还是回宫吧?”

  崇祯所居住的那一片联排别墅,如今被称为“未央宫”取长乐未央之意,当然只限于曹化淳、王承恩等太监宫女口中。崇祯听得曹化淳的话语,微微点头道:“好吧,回去…回去。”

  他可以回“未央宫”可是京城中真正的皇宫,就不知道这一辈子是否还有机会回去了。

  “最近俞济民应该会回来吧,也不知道会不会回羿城,若是回来,我还想再见他一面,不过这一次…不要在家中,我去见他吧。”

  崇祯突然开口说出这样的话,让王承恩心中一凛,他向曹化淳看去,却发现曹化淳似乎出了一丝喜

  王承恩心中暗骂了一声。

  曹化淳会有喜的原因很简直,虽然曹化淳对崇祯也是相当忠诚,可是他毕竟曾是权倾天下的厂督,如今却在这个小岛上回到小太监时的照顾人的生活。短时间内还可以,象现在这样,一做就是三年,实在让曹化淳不甘心。

  但是俞国振至今没有明确出要登基称帝的意愿,当然就更没有蓄养后`宫,用不着太监,曹化淳就算想要离开崇祯去投俞国振,也没有什么理由。曹化淳实际上一直在等,等俞国振称帝建制之时。只要俞国振当了皇帝,那么少不得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也就少不得他们这些太监,特别是熟悉内廷制度的大太监。

  那时就是曹化淳的机会了。

  王承恩对曹化淳心中的想法很清楚,但曹化淳并没有真正表出来,对崇祯一家子还是保持着恭谨,因此王承恩也没有当面与他破脸。都到这个地步了,若是崇祯知道曹化淳心里打着的算盘,只怕会伤心憔悴乃至身死。

  曹化淳大约将崇祯主动去见俞国振,当成了崇祯要向俞国振屈服,准备禅让事宜。他终究还是不够了解崇祯的子,崇祯可不是那么容易心服口服的,甚至要让崇祯口服,比起让他心服还要困难——现在崇祯对俞国振便已经心服了,无论是军略还是政略,他都打内心佩服。但死鸭子嘴硬,这种佩服要想让他从嘴巴里说出来,那是绝无可能的。

  甚至背后说出来都不可能,何况去当面向俞国振说?

  这只怕不是什么要禅让,而是崇祯又要试探俞国振的底线了。王承恩对此极为担忧,若是真怒了俞国振,崇祯的下场,不问可知。

  崇祯十九年十月十二,回到耽罗岛羿城之后,俞国振借着“新襄时报”与“民生速报”两家报纸,正式向天下宣布,对建虏的第一阶段作战暂告结束,在来年后,将对建虏进行第二阶段作战,也即收复沈的战争。

  在这篇文章之中,俞国振将对建虏的作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乃是收复关内尽可能消灭建虏有生力量,这一阶段已经完成,完成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俞国振总共动用了七万华夏军、十二万武装民兵、四十万支前民夫,加起来六十万人。歼灭敌军三十九万人,其中吴三桂所属汉集团十八万人,多尔衮统辖下的真假虏军二十一万人。这是歼灭,而不是击溃,多尔衮领二十二万人入关,最终只有一百七十一名建虏回去。被杀建虏数量达到了五万,降、俘者六万,散入山林之中者过万,其余各族士兵,或死或俘,可以说在华夏北方为患多年的建虏与各鞑虏,都因为这一战而元气大伤,即使次年俞国振不挥师北上,没有三五十年,他们也恢复不了元气。

  整个战役,华夏军共致十三万敌军死伤,俘虏二十万,缴获无数。现在华夏军系统中最忙碌的便是军法官,按照华夏军的军规,私自杀俘、俘是违反军规的,但并不意味着华夏军对于俘虏就会什么太过宽厚,经军法官审判的俘虏,有一半会被处死,剩余一半,也是被处从三年到终身不等的劳役。

  第二阶段则是收复辽东,这一阶段不仅仅是将建虏赶出整个辽东,而且还要建设辽东。俞国振在文章中也指出这一阶段的主要敌人不是建虏,而是辽东苦寒的天气。但他同时将辽东肥沃的土地、丰厚的物产和几乎不竭不尽的矿藏描述了一遍,号召华夏之民,开拓辽东,加入筹建中的东北生产建设兵团,并且许诺,在今后的两到三年时间内,华夏军略委员会的民政方面资金、人力,都将向东北生产建设兵团倾斜。其中首要之务,就是修建一条连接金州与沈的铁路。

  第三阶段则是继续向北,深入黑水之北,将建虏彻底消灭,连他们祖宗的老巢都端掉。这一阶段尚为远景,俞国振在文章中只是说,这一带广阔的肥沃黑壤,在将来必将成为华夏之大粮仓,将供应数以十亿计的华夏百姓衣食、油料。而这是天赐丰壤,也唯有华夏之裔,才能将它的作用发挥出来。

  才拟好报纸上的文章,俞国便听到崇祯来访的消息,这也让俞国振很是吃惊,这位自始至终都不肯放弃皇帝尊严的大明末代天子,究竟想来做什么?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