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宝山记游
宝山县城临大海,嘲汐万态,称为奇观。而予初至县时,顾未尝一出。独夜卧人静,风涛汹汹,直枕簟,鱼龙舞啸,其形声时⼊梦寐间,意洒然快也。夏四月,荆溪周保给自吴中来。保绪故好奇,与予善。是月既望,遂相携观月于海塘。海涛山崩,月影银碎,寥阔清寒,相对疑非人世境。予大乐之。不数⽇,又相携观⽇出。至则昏暗,飓尺不辨,第闻涛声,若风雷之骤至。须臾天明,⽇乃出。然不遽出也,一线之光,低昂隐见,久之而后升。(楚辞)曰:“长太息兮将上。”不至此,乌知其体物之工哉!及其大上,则斑驳,大抵与月同,而其光侵眸,可略观而不可注视焉。后月五⽇,保绪复置酒吴淞台上。午晴风休,远波若镜。南望大洋,若有落叶十数,浮泛波间者,不食顷已皆抵台下,视之,皆莫大舟炉。苏子瞻记登州之境,今乃信之。于是保绪为予言京都及海內事,相对慷慨悲歌,至⽇暮乃反。宝山者,嘉定分县,其对岸县曰崇明。⽔之出乎两县间者,实大海之支流,非即大海也。然对岸东西八十里,其所见已极为奇观。由是而迤南,乡所见落叶浮泛处,乃为大海,而海与天连,不可复辨矣。题记:这篇游记小品背景是临海一县城,描写的是浩翰广阔的大海。文章结构清晰,章法简洁。第一段先用“嘲汐万态,称为奇观”总写大海雄浑的气势。接着写涛声和梦中景象:夜深独卧,涛声侵窗⼊户,直耳边;梦中鱼龙舞啸,形声俱现,奇幻浪漫。第二段写月下大海。“海涛山崩,月影银碎,寥阔清寒”描写简练生动,令人心旷神恰。第三段写⽇出时的大海。太始出,一线光线打破黎明的昏暗,或⾼或低,或隐或现。当跃出海面时,光彩斑驳,噴涌四。显出大海气象万千、呑吐宇宙的气概。第四段,作者在天晴风止、远处⽔面平如明镜的中午,远眺大海,极目处见数十落叶,漂浮于波涛间,一会儿来到眼前,竟都是大船。所谓沧海一粟,巨船如落叶般的渺小,更衬托出大海的辽阔无垠。四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之后,作者于篇末指出,以上所描绘的大海并非真正的大海,不过是“大海之支流”而已,在那⽔天相接的远方,还有比文中更加雄浑壮美的图画,令人回味深长。作者简介:管同(1780—1831),字异之。清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受业于姚国,为桐城派后期的重要作家。道光五年中举,曾在同学安徽巡抚邓廷帧幕中教过书,一生没有做官。他的文章简洁明畅,条理清晰,但內容多提倡封建伦理道德。著有《因寄轩文集》、《七经纪问》、《文中子考》、《战国地理考》、《皖⽔词存》、《孟子年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