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学费问题(上)
第一百八十八章学费问题(上)
得到了副长省肯定的答复后,林夕又赶回了海天大学,找到盛军和张蒲。两人因证据在林夕手中,对林夕的话当然不敢表示什么不同意见,张蒲甚至还在窃喜,自己苦等了几年的学校党委记书的宝座,没想到却因为林夕几句话就成真了,他那里还会去管盛军今后的死活。
盛军因有把柄在林夕手中,当然不敢不听林夕的话,不然恐怕就不是提前退休的问题,而是要因为贪污受贿,被人起诉了。而且,这么多年以来,他在海天大学也没少捞取好处,也够他以后安享晚年的了。
林夕的任命书还没等到新学期开学,就已经下来了。与林夕预想的一样,年仅30余岁的林夕今年可谓是双喜临门,不仅娶妻,而且到海天仅半年多点儿,就升为正厅级,成为海天大学的校长。
30余岁的大学校长,在国全也不多见,在正统的⾼等学府中,其党委记书、校长更多的一些头发花白的老头子,他们的学识可谓丰富,可是他们思想大多已经有些沉旧,已经跟不上当今社会的形势。更何况林夕刚刚才查处了一例教育界的丑闻。虽然最后查处的人并不多,判了刑的只有两人,可在教育界,消息灵通的人同样不少,知道其中奥妙的人更多。
可以说林夕的任命,不仅在海龙省引起了轰动,而且在全正统的教育界当中。更是掀起了喧然大*。
各种流言蜚语不仅在海天大学中不断,在海龙省地各所⾼校,就连其他省市的⾼校都知道了海天的林夕。有的人为林夕叫好,希望林夕能凭借着他年青有为,蓬勃的朝气为正统教育这块已经腐朽的净土注入一丝新的生机。
但更多地人,却都在等着看林夕的笑话。就凭他一个区区30多岁地青年,他本⾝的学历只是个研究生而已。还是在党校函授的,他的知识水平到底有多少。还是个未知数。他能胜任这个角⾊吗?
林夕接到任命书后,也没闲着。在家闭门三天后,带着在这三天里的唯一成果,海天大学改⾰与发展规划,与刚升为海天大学的张蒲打了声着呼,就一个人来到了燕京。
他来到燕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到教育部请求将海天大学列为国全⾼校改⾰试点校。他准备在海天大展拳脚。希望通过改变海天大学现在地面貌,能够促使国全的教育系统中进行一次根本性的改⾰。
満怀雄心壮志的林夕没想到一到教育部就被沷了一盆冷水。在教育部办公厅中,林夕刚一报姓名,办公厅的人仿佛在看一只动物园里的稀罕动物一样,只是盯着林夕猛看,看来林夕的确是名声在外啊!可是这些人却对林夕所提出的想见教育部部长地要求置之不理。
等这些人“欣赏”够了,才告诉林夕,部长开会去了。不在部里。
林夕又提出想见副部长时,没想到接待林夕的那名办公厅副主任却不耐烦的告诉林夕,部里导领都去开会了,都不在家。
林夕不相信这个副主任的话,想在部里转转,可没想到。这个副主任却警告林夕,如果他敢乱闯,他们就要叫警卫将他赶出去了。
林夕无奈之下,只好回转,乘车来到了柯家。
此时,杨青柏还留在柯家,与柯振平时或是下下棋,或是练练拳,曰子过得很是惬意。
他们对林夕的到来也感到十分吃惊,听了林夕此来的目地后。两人让林夕将他制定的学校发展规划拿出来。两个老家伙也想看看。
特别是柯振,杨青柏这么多年以来。一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对现今社会的各种弊端了解不深。而柯振就不一样了,他没退前,在央中也曾任过军委常委,退下来这么多年,每天没事就是看看报纸,关心心实事,他不仅对正统军事的问题十分了解,对正统所存在的社会问题也有研究。
此时听林夕说想要动教育这个症结,柯振在心里还是十分⾼兴的。在看过林夕所提供的材料后,柯振掩卷长叹,虽然他并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对教育的根本问题所在并不是十分了解,但他从林夕地规划中,看到了问题所在,但同时也看到了希望。
在林夕地这份规划中,主要从教育制度、教师管理、生学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改⾰。柯振不是教育专家,但他对其中的几个重点十分感趣兴。
其中有一条柯振十分感趣兴。林夕提出了在当今⾼学费地前题下,应该设立额度更大、范围更广的奖学金,同时增加生学在校园內勤工俭学的岗位,以缓解部分贫困生学因交不起学费而上不起学的问题。
至于学校经费,不应该由生学⾝上获取,起码不应该大部分由生学⾝上出。除部分由家国补助外,应该将学校的研究出的⾼新技术转化为实际商品,以买专利或是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大公司合作,以获得学校发展基金。然后再将获得的资金投入到学校的基础建设上来,形成良性循环。
柯振之所以对这条最感趣兴,是因为他还记得当年在报纸上看过的一份报道。
标题就是:学费⾼如山,大学通知成了催命单。里面详细述说了某地农民孙某,在儿子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因凑不齐⾼昂的学费,他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儿子,最后杀自了。在喝农药杀自前,还给儿子留下了一封“谢罪书”:“我儿当你看我的信时,我已不在人间,只因为我没有能力让你上学,没有脸对你,只可以用我的死向你谢罪…”
柯振读后,简直是心都碎了。金榜题名在过去是很荣耀令人⾼兴的事,可如今,鲜红的喜报转瞬变成黑⾊的沉重。当考生家长千方百计却筹措不齐孩子的上学费用时,有的就动手扼断自己的生命之喉来表达对不能供孩子把书顺利读下去的“谢罪”同时留给社会一个浸透血泪的问号。
每年到底有多少父⺟因为孩子的大学学费而“献⾝”呢?他不知道,可他知道,那怕就是这一例,都是文明社会的聇辱,是谐和社会的悲哀。
虽然为解决贫困生上学的问题,家国采取了诸如款贷、补助等措施,实际上只能是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面对国全成千上万的贫困大生学,家国为什么不能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呢?杜绝这样的悲剧重演,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