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军区与军衔(一)
天的朝议气氛明显与往⽇不同,紧张而且庒抑,尤其脸上都表现的异常凝重,军改谣言已经从地方上传到京城,在得知军改已经势在必行的是有,许多武将们都一下子变得十分的茫然。
当初就是怕谣言四起,引起军心动摇,朱影龙才下令参与军改的几位心腹重臣严守秘密,所有军改条款都是在秘密之下商议决定的,就连皇帝的亲近之人,也都只是知道朝廷将会军改,但军改的时间和內容却无从得知。
而今天的朝议,将会揭开军改的神秘面纱,大明武将们的命运将会因此而重新改写!
凝重的气氛一直持续到皇帝临朝!
一⼊太和殿,朱影龙便感觉到今天的气氛大不一样,以往虽然也是鸦雀无声,但却没有像今天这样,空气方佛凝固了似的,让人不过气来。
“上朝!”
端坐于龙椅之上,朱影龙冷眼俯瞰殿中群臣,开口道:“连⽇来,诸多关于军改的谣言传到朕的耳朵里,先不管谣言是何人散播,但其擅自传播并动摇军心之罪朕必定会从重追究,不过,谣言并非完全是谣言!”
大殿之中没有出现哗然的现象,显然百官们都心中有数了。
“目前来说,大明军制十分混,新军、边军、地方上还有团练、乡兵,还有人私武装,部分遗漏下来卫所军等等,兵种杂不堪,兵制混,一旦有事,朝廷必将难以调度,鉴于此。朕觉得朝廷军制已经到了不能不改的地步,所以朕决定军改!”朱影龙重重的道。
殿內鸦雀无声,落针可闻,如今三省六部制度已经差不多被朱影龙推翻了,政治制度的变⾰已经进⼊了实质阶段,而且已经初见成效,正在不断的扩大和巩固,军改虽然一直被人提起,但朱影龙当时心思一直扑在了政治改⾰上,兼而国內平叛工作还没有结束。军改自然也就耽搁了下来,现在国內匪患差不多一扫而空,军改被提上⽇程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就军改地內容,从政改可以推断出军改并定会石破天惊,天下震动。
“在军改之前,朕想问一问诸位爱卿,我大明的军队的军魂是什么,谁能答的出来,朕重重有赏!”一支军队最需要的不是精良的准备。也不是兵员优异的素质,最需要的是军队的灵魂,军魂在,这军队在。军魂消失,军队也就会垮散。
“保家卫国!”
“精忠报国!”
“誓死效忠皇上,为皇上马⾰裹尸还!”
…
答案不一而⾜,只是离朱影龙心目中的答案还有一定地距离。
“军魂是一个理想。一个信念,要让每一个士兵和将军知道他为什么而战,为谁而战。不错。他们需要听从朝廷的军令。听从朕的指挥,但他们保护的不仅仅是朕一个人。是这大明千千万万的百姓,所以朕要说的是,今后的大明军队的军魂是,为百姓而战,为民族而战,为家国而战,凡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兵者,凶器也,国之虽大,好战必忘。这是千百年来自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所有儒家学子们都坚持的一种理念,他们宁愿用美女和财帛去换取屈辱的和平,却不愿意让勇士们拿起刀捍卫自己地利益,这就如同一个男人被去势,无论他如何的权势滔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始终都有一样比不过一个正常的男人,哪怕这个男人是个没用的乞丐,起码这个乞丐还有做男人地尊严!
华中民族又岂能在忍受做一个被去势的男人,他要重生,他要重新振作,拿出男人的⾎来,横扫**,威震八方!
所有人都惊呆的看着站起来挥舞着手臂,慷慨昂地皇帝,有动的热⾎沸腾的,有担忧地四肢不断颤抖地。
站在这里地有一大半是文臣,因此朱影龙也不期望有人相合昂⾼亢的场面出现,再说这些人也不像那些单纯地士兵那么容易鼓动,他这么说只是想告诉在场的文武百官,军队究竟是用来⼲什么的?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命题,可以说没有人能完整的回答的出来,军队是家国的暴力机器,它的一切所作所为似乎都为了暴力而存在,场战、⾎腥和杀戮似乎才是它存在的理由!
军队同样是老百姓最忌讳的东西,因为他掌握了普通老百姓不能掌握的力量,因此历史上真正让老百姓至始至终都喜并爱戴的军队都不多,而且通常都还是打着人私烙印的私军,比如“岳家军”如果没有岳飞这样一位灵魂人物存在,岳家军是否能被百姓喜和爱戴就是一个未知之数了。
而当政着朝廷的军队都会有好变坏,甚至走到了百姓的对立面,成了百姓最痛恨的人,这里面究竟是什么原因?这里面就涉及到军队的归属以及为谁而战的理念。
无论哪一朝君主最害怕的就是有人造反,而一项把军队都看成是自己私有的物品,英明的君主手中的军队自然能替他保家卫国、开疆拓土,但军队如果被一个昏聩的君主掌握,那自然变成他作恶的工具
祸百姓的帮凶了,所以朱影龙一直认为,一个家国不体制有多么的先进,如果他的军队只是一支被人私利用的工具的话,那这个家国是不可能长久的,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矛盾统一的对立一面,军队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很容易被打上个人烙印,这似乎是一个无法解决的死结,只要军队存在一天,都不可能完全消除个人影响,只能淡化,所以军队的思想工作就尤为重要的,所以朱影龙在军改中特意加上了“扫盲”这一重要工作,当然这个时空并没有出现“政委”这样一个称呼,因此这项工作便由“参议”这样一个新设的官职承担。
军队是一个家国的柱石,只要军队不变质。不垮台,家国就不会灭亡。
如果哪一个大臣当着一众大臣的面说出这样大逆不道地一番话来,恐怕立刻就会被口⽔吐沫给淹死,甚至还会被株连九族,被天下人都看成是失心疯,但是这样的话从皇帝嘴里说出来,就不一样了,大家会一致感动莫名,说皇帝是为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千古一帝。万古流芳!
军改的诏书早已被写好,并且秘书处已经送去抄印一万份,等诏书在朝议之时宣读之后,就会命快马迅速送至国全各地。
军改的诏书首先对大明的兵种进行了重新划定,这是军改的第一步骤,不然诸兵种太过混,也不好进行裁撤和整编。
兵种被化为了三个大类,骑军、步军和海军,骑军数量最少,国全加起来也只有十余万人。有马骑的都算,(战马自然不是这个数字),步军最多,国全加起来⾜有两百来万。各种各样的编制,土兵、漕卒什么的都算在里面。剩下地海军,目前编制大约五万人左右,这一次军改海军基本不需要动。
接下来就是七大区军。这可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提法,这也是将士们最关心的地方,地区的不同关系到他们会被划⼊哪一个区军。尤其是区军主将更是満朝文武最关心的。不管是谁。一旦当上区军主将,将会是手握重兵封疆大吏。权势滔天,如果不是现在实行军政分开,那可就是一方诸侯,跟开府建衙没什么区别!
七大区军的划分是整个军改最核心的部分,由北至南,七大区军分别是:
辽东区军,区军司令员:袁崇焕,副司令员:満桂、祖大寿,参谋长:赵率教,麾下关宁铁骑两万人,编制两个师,步军十六万,裁军两万,整编成十二个师和一个立独旅,总兵力约十六万人,驻守辽东锦州、大凌河、宁远、山海关一线,属一线集团军。
西北区军,区军司令员:熊廷弼,副司令员:卢象升,参谋长:吴襄,麾下十八个旅,共十二万人,由于熊廷弼已经裁军整编,所以西北军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动向,就是旅改师,十八个旅整编成九个师另一个直属教导旅,防守西部边境,兰州,甘肃、陕西三边一带,属于一线集团军。
京北 区军,区军司令员:陆浩天,七大区军中最年轻的司令员,副司令员,⻩得功,马祥麟(事先两人都不知道,⻩得功人还在武昌),参谋长:俞光杰(临时充任),麾下兵力二十四旅,其中骑兵四个旅,整编后变成十二个师,约十四万人,防守山东半岛,天津、京城至大同一线,大同府也同属京北 区军辖制,泛一线集团军。
武汉区军:区军代司令员:左良⽟,副司令员:贺人龙,麾下步军八万,整编后为六个师加一个直属团,二线兵团,防御內地。
南京区军:区军司令员:洪承畴,副司令员:熊兆、郑南生,参谋长:宋献策,防守济南至南京再至浙江福建沿海一线內陆,兵力最多,分布也最广,约二十万人,整编后十六个师,一个直属炮兵旅,一个直属教导旅,一线集团军。
广州区军:区军司令员:常炎林,副司令员:沐天波、杨肇基,参谋长:徐孔贞(徐达后人),兵力约十万人,大约有一万山地丛林兵种,其余都是步军,少量骑兵,整编后八个师,防守广东云南一线,属于二线集团军。
西南区军:区军司令员:秦良⽟(唯一的女主将),副司令员:刘泽请,秦邦屏,参谋长:秦民屏,兵力十六万,防守四川、云贵一代,整编后约十四个师,暂时属于二线集团军。
这样算下来,国全正规的一、二线队部加海上军共计一百万左右,其他地方队部,包括现在七大区军中地老弱都在裁撤之列,裁撤后的军队部分可进行屯田,由朝廷提供土地,部分发放钱银自行回家务农,还有就是剩余的青壮,朝廷则一律编成武团,作为集团军后备兵力,以及维护地方治安的存在,实在没有地方去就去修路筑路,总之办法多多!
这里面还不包括一些特殊兵种,比如医护兵、工兵还有后勤等等,这些都将在军改后,陆续地浮出⽔面,成为大明军队里面的正式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