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踏浪逐波(三)
朱元璋轻笑一声:“治世之才?难道只有胡惟庸、汪广洋之才是治世之才?你若是肯花些心思在为官之道上,也未必会输与他们。不过朕知道你的心,也不勉强你,只是如果你要离朕而去的话,朕也实在是舍不得。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毕竟我们十来年的君臣了,难道你就忍心这样弃朕而去?退隐江湖难道真的那么写意吗?”说到这里朱元璋也不出深深的眷念之意来。
楚城听到朱元璋真情,也十分感动。可是归隐江湖这件事情他向往已久,也准备了很久,他并不想放弃:“微臣本来就是江湖人,最终还是要回江湖去。况且微臣长久以来一直向往那种血豪情的日子,却不想在朝庭中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地过活。十多年了,微臣也累了!”楚城的语音中充斥着浓浓的倦意和无限的萧索。
“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朱元璋不高兴了“难道只有江湖上才有血豪情的人物?快意恩仇的日子?而朝庭中便只有明争暗斗和尔虞我诈?整天嘴里念着‘江湖’这两个字,这个江湖有什么好的?江湖上无非都是些无法无天之徒,打家劫舍之辈,那些人迟早要被朝庭铲除掉!你却要与那些贼人混在一处,公然与朝庭作对?”
楚城木然道:“陛下,朝中的群臣谁不是为了讨您的心,而绞尽脑汁?谁不是当着陛下的面一套,到了背后却又是另一副嘴脸?除了微臣和李越前,又有几个人敢在陛下面前说上几句真心话?他们哪一个不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势而纷纷各树羽?不是他们中的一员,便拼命的排挤。微臣不是淮西人,幸蒙陛下恩宠,百般维护,否则哪能在陛下身边呆上十多年?况且江湖上的人物并非都如陛下所想。我们有自己的道义,我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过活。”
楚城的话戳到了朱元璋的痛处了。朱元璋的面色显得很难看:“什么你们有自己的道义?什么按自己的方式过活?你们所谓的江湖并不是另外一个世界,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即使你们这些江湖中人也得遵守本朝的律令。各大门派的掌门人自谓为闲云散鹤之士,可是朕的一纸诏书还不是将他们全部招至京城来了?无论谁胆敢作犯科,与王法对抗,便是死路一条!你们的那些道义,在朕的眼中不值一文。”
“陛下说得不错,您的一纸诏书的确是将他们全部招来了。可是他们并不是看在您给他们封了什么官爵,或是赏赐给了他们多少金银。他们都是为了天下苍生着想,不愿意看到天下刀兵再起,生灵荼炭的局面,这才奉诏进京的。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愿见陛下这样的好皇帝死于非命,这才奉诏。如果陛下是如元顺帝那样的昏君,你再下一纸诏书看看,各大门派又有几人肯奉诏进京?而且在江湖中有些人的确是不能被金钱收买,也不能为权势所折服,他们只对江湖道义低头。在陛下眼中不值一钱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却重于泰山。”
“这样的人就是臣贼子,终将为朝庭所铲除!”朱元璋有些着恼了。
楚城却一如既往地平静:“陛下想将这些人铲除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中有些人的武功很高,高到什么地步,连微臣也说不上来。更何况,微臣也是这样一个人。”楚城说到这里,脑海中突浮现出吴天远的面容。老实说,他到现在也没搞清楚吴天远的武功究竟有多高。
朱元璋怒视着楚城:“你知道吗?如果换了一个人向朕说这种话,会是个什么样的下场吗?”楚城没有回答朱元璋,却坦然回望朱元璋,似乎一点也没有将朱元璋的危胁放在心上。
两人就这样僵持了很久。最终朱元璋还是作出了让步,叹了一口气,道:“唉!城,我们还是先别谈这些令人着恼的事情了。至于你隐退的事情,我们也放到以后再说。朕以前也答应过你,到了适当的时候,自然会任你离去的。朕身为天子,是不会食言的。我们还是来说说李越前吧,你派他去江北公干,江北那里又有什么公干?李越前那人什么都不懂,又能办些什么事情呢?”
楚城听到这里,脸上不微微发热,道:“微臣听说‘白莲教’在江北设立的秘坛,微臣在京内又走不开,所以便请李越前去探查一番。”
朱元璋道:“是这样吗?可是朕却怎么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呢?‘白莲教’明明在京城内已经设立了香堂,可是你至今也没有对他们采取饼任何动作。而且朕听说‘白莲教’教主张良望也到京城来了,京城才是‘白莲教’活动的重中之重,江北那里又能有什么事情值得你关注?”
楚城不能回答。他知道自己的那套鬼话只能骗一下李越前那种无知之辈,可是朱元璋却是慧眼如炬,一语便可以将他的这些把戏给道破。果然,朱元璋见楚城不说话,便笑了起来:“你将李越前支去江北,是不是因为李越前醉酒后在‘倚翠楼’闹事的事情?礼部的人的确是向朕上了折子,参了李越前一本。不过你放心,朕知道李越前年幼无知,不经人事,是不会同他计较的。”
楚城早就知道这种事情是瞒不过朱元璋的,所以一点也没有出惊讶的神色来,道:“多谢陛下。不过微臣之所以将李越前支去江北,也不是怕皇上怪罪他。”
朱元璋愣了一下,有些奇怪,问道:“那是为什么?”
楚城道:“李越前曾说过,等见到陛下时,便要请皇上取辟。微臣怕他笨嘴笨舌地说,反而会触犯龙颜。”
返回顶部 |